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1篇【优秀范文】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第1篇(一)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4、吾师道也。(学习)(二)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2、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1篇,供大家参考。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1篇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第1篇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第2篇

文言实词

兴文言翻译-īng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而<连词>

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绳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跪古义:腿脚。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一词多义

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从)

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4)而见者远(表转折)

(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金石可镂(被动句)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第3篇

㈠、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⑥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师,以……为老师。

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⑦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

美,认为……美丽。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耻,以……为耻。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

羞,以……为羞耻。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第4篇

《鸿门宴》

一、通假字

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 通“纳”)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 通“座”)

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此其志不在小 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若屑皆且为所虏

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不然,籍何以至此

客何为者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今日之事何如?

何辞为?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于关中。

具告之以事。

良曰:“长于臣。”

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 动词,是,

使子婴为相 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 动词,出,制定,

且为之奈何 动词,对付,

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呢,

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给,

(二)故

故听之 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 副词,特意)

(三)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未辞也(告辞,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四)幸

妇女无所幸(宠幸)

故幸来告良(幸而)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第5篇

负:①秦贪,负其强。(倚仗,凭借)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⑤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⑤单于使使晓武(派)(使者)

引: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援引,引用)②左右欲引相如去(牵,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调转)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而,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固: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坚决,坚持,执意)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固执)

④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本来)

⑤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易守难攻。)

观:①观太学(观摩学习)②大王见臣列观(殿堂)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

⑤启窗而观(看)

征: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②咸怪其无征(证明)

③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④岁征民间(征收)

因:①因人京师(连词,表顺承关系,于是,接着)

②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介词,由,从)

③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介词,通过)

④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介词,趁、乘机)

⑤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就、因此,连词,表示顺承)

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介词,通过、经由)

以: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以:在……的时候)

②匈奴以为神(把)

③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因为)

④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用)

⑤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城予赵(凭)

乃:①十年乃成(才)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却)

③遂乃研核阴阳(就)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

辟:①连辟公府不就(征召)②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

③唇吻拿辟仁开,打开)④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开设)

⑤辟邪说(排除,驳斥)⑥疆土之新辟者(开垦)

制:①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

③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第6篇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 (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第7篇

通假字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10、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11、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13、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1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辞别。)

15、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驩”通“欢”,欢聚)

1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7、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逮捕,拘押)

18、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员”通“圆”,直径;“尊”通“樽”,酒杯)

一词多义

二、解释指定词的词义。

负:①秦贪,负其强。(倚仗,凭借)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⑤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⑤单于使使晓武(派)(使者)

引: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援引,引用)②左右欲引相如去(牵,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调转)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而,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固: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坚决,坚持,执意)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固执)

④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本来)

⑤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易守难攻。)

观:①观太学(观摩学习)②大王见臣列观(殿堂)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

⑤启窗而观(看)

征: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②咸怪其无征(证明)

③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④岁征民间(征收)

因:①因人京师(连词,表顺承关系,于是,接着)

②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介词,由,从)

③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介词,通过)

④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介词,趁、乘机)

⑤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就、因此,连词,表示顺承)

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介词,通过、经由)

以: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以:在……的时候)

②匈奴以为神(把)

③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因为)

④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用)

⑤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城予赵(凭)

乃:①十年乃成(才)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却)

③遂乃研核阴阳(就)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

辟:①连辟公府不就(征召)②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

③唇吻拿辟仁开,打开)④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开设)

⑤辟邪说(排除,驳斥)⑥疆土之新辟者(开垦)

制:①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③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古今异义词

三、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古今异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1、拜为上卿(被授予官职)

2、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3、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4、请指示王(指给……看)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亲人,包括父母和内外亲属)

6、于是相如前进击(上前进献)

7、布衣之交(平民)

8、传以示美人及左右(指秦王的嫔妃)(指近臣和侍从)

9、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10、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押)

11、闻汉天子甚怨卫律(痛恨)

12、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

13、我丈人行也。(老人,长辈)

14、欲因此时降武。(趁这时)

15、独有女弟二人(妹妹。今一般不连用。)

16、且陛下春秋高(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1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18、稍迁至移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1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财物)

2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正当、适逢)

21、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亲近的侍臣)

22、公车特征拜郎中。(特地征召)

23、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

24、扶辇下除,触柱折辕。(殿阶)

2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不应召)

2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官吏初到任)

27、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不应荐)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第8篇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第9篇

《逍遥游》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怒:奋发。

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

夭阏(è):阻塞。

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绝:超越。

二、通假字

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nài)征一国者(通“耐”,能力)

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

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而后乃今培风(通“凭”,凭借,依靠)

其正色邪(通“耶”,语气词)

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语气词)

辩乎荣辱之境(通“辨”,辨明)

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用于整数和余数之间)

三、古今异义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

野马:古义:流动的雾气。今义:野生之马

羊角:古义:旋风。今义:羊的角

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今义:湖泊的名称(在吉林长白山)

海运: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

小年:古义:短的寿命;今义: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节日

是:
古义:这;今义:作判断词

控:古义:投,落下;今义:控制

虫:古义:泛指动物;今义:虫子

枪:古义:触碰; 今义:发射枪弹的武器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水击三千里(水,在水面上)

(二)名词作动词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作动,南行)

不过数仞而下(下,落下,降落)

(三)形容词作名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

(四)形容词作动词

怒而飞(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五)使动用法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使……满意;征:使……信任)

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

五、一词多义

之:

① 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③ 穷发之北(助词,的)

息: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其:

①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

②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

③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

以: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③ 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④ 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⑤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

南冥者,天池也。(……者,……也)

此小大之辩也(……也)

此小年也(……也)

此大年也(……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者也)

(二)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① 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以奚知其然也)

② 莫之夭阏(è)者(宾语前置,= 莫夭阏之)

③ 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彼且适奚也)

④ 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知何)

⑤ 彼且恶(wū)乎待哉(宾语前置,= 彼且待恶乎哉)

状语后置句

① 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 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② 翱翔蓬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于蓬蒿之间翱翔)

③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结构后置,= 以六月息去)

(三)省略句

翱翔(于)蓬蒿之间。(省介词“于”)

(四)固定句式

其……其……:表选择,是……还是……

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且夫:连词,表递进,况且,再说

故夫: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不译

若夫: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至于

七、难句翻译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国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yàn)一样所见甚小啊。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

译:至于那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故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所以说:修养极高的人能忘掉自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神人无意于求功,修养最高的人无意于求取名声。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第10篇

一、文言实词

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国(通“耐”,能)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

(5)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

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

(2)使动用法。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

三、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第11篇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例: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7、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

归,使……回去。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使……跟从。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1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使……活下来。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㈡、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③“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④“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

1、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

(《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温饱。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弱,使……削弱。

3、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弱,使……变弱。

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5、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传》)

完,使……完整无缺。

6、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尊,使……尊贵。

7、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勾践灭吴》)

耻,使……受耻辱。

8、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

(《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第12篇

《荆轲刺秦王》

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进兵北略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函封之

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皆白衣冠以送之

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

使毕使于前

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欲与(之)俱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用法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荆轲有所待(有……的)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第13篇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10、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11、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13、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1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辞别。)

15、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驩”通“欢”,欢聚)

1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7、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逮捕,拘押)

18、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员”通“圆”,直径;“尊”通“樽”,酒杯)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第14篇

1、李白,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现存诗歌九百多首,人称(诗仙)。他的诗歌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彩瑰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大约作于742年。诗歌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形势,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末段寄寓了对蜀中军阀可能割据叛乱的隐忧,意在警戒者在形式险要之处应当好好地用人防守。诗歌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

3、杜甫,字(子美),后世称为(杜工部)。他生活中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战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诗史”),代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其诗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4、《秋兴八首》(其一):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萧瑟的秋景的描写,引发对国家盛衰和个人身世的感叹,抒发了作者忧国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是杜甫以夔州或夔州附近有遗迹的五位古人(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的身世遭遇为材料,发掘古人的情愫,抒发自己的感慨。本诗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书写自己的情怀。

《登高》: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远望,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诗中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让人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此诗被后人推崇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5、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新乐府专门“刺美见事”,“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作者的《新乐府》50首全都列入“讽喻诗”,这些诗歌广泛深刻地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统治者的种.种罪行,反对穷兵黩武,为妇女鸣不平,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

6、《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叙事诗。诗歌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写作上,虽为叙事诗,但具有相当浓厚的抒情成分。特别是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一段,由于作者精通音乐,运用细致生动的艺术语言,描写音乐的音响和旋律以及演奏琵琶的指法,并通过“急雨”、“丝语”、“流泉”、“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具体事物来比拟各种不同音响,写出音乐的复杂变化,写出声音的疾徐轻重,更从这音响节奏中,衬托出弹者、听者的面部表情和内心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都充分显示出作者诗歌创作的杰出才华。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情境、氛围、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7、李商隐,晚唐时期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诗歌创作上继承了唐代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严谨、深沉、雄浑的语言特点,同时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绮丽浓艳的色彩,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流派。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温李”。

8、《锦瑟》:这首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哀伤低回、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反映出一个衰颓没落的时代中正直而不免软弱的知识分子典型的悲剧心理:既不满于环境的压抑,又无力反抗黑暗社会;既有所追求向往,又时感空虚幻灭;既为自己的悲剧命运而深沉哀伤,又对造成悲剧的原因感到惘然。诗歌主要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多用典故。

《马嵬(其二)》: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用倒叙的手法来记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叙事中又采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诗歌批判了唐玄宗的自私虚伪,同时也隐含了人生无常,富贵难安之意,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9、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孟子》是记载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它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而且善于雄辩,气势磅礴。

10、《寡人之于国也》:文章记述梁惠王向孟子请教自己尽心于民,但民并没有增多的原因,孟子以战争中士卒逃跑,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对他进行驳斥。然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劝说梁惠王施行仁政,役使农民不要违农时,使百姓有吃有穿,受到教化。

写作特色:结构严谨:每部分结尾的一句话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善用比喻:全文从设喻开始,又以设喻结束,前后呼应,所用的比喻又都在“王好战,请以战喻”的范围内,手法高超。气势宏伟,节奏感很强:文中多处运用排比和对偶,文章读起来不仅气势磅礴,而且琅琅上口。

11、荀子:战国时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尊称他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与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主张“性恶论”、“明礼义而化之”,强调教育的作用。荀子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帖,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凝练。《劝学》为代表作。

12、《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本文的特色是以喻明理的论证艺术。

文中一共有20个形式多样的比喻句,从不同角度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启人思考。(1)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青出于蓝”、“輮以为轮”等;正反设喻:“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等;反复设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2)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1)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述,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2)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述,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天赋与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但他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论证,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的要专心致志。

13、贾谊,西汉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他的政论文如《论积贮疏》《过秦论》等,分析形势,切中时弊,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他的辞赋也很有名,以《鹏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

14、《过秦论》:“论”是一种文体,是论断事理,包括论政、论史等内容,重在说理。这篇文章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希望汉王朝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来论证的?作者认为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作者用举事实、作比较的方式证明其论点的正确。一方面秦取得天下前后的比较,另一方面是陈涉与九国的比较,从而得出论点。

15、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号文,后世又称韩文公,中唐杰出的散文家。在文学上主要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的艳丽浮夸的文风,主张“唯陈言之务去”。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时他又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宋诗影响颇大。

16、《师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师说”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文章表面上是韩愈送给学生的,但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当时“耻于相师”的社会风气而写的,其目的是针砭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应采取的态度,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第15篇

《归去来兮辞》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 (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3)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二、古今异义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

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有事

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

窈窕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来者

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

征夫

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扶老

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

风波

古义:指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

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

去留

古义:指生死;今义:离开留下

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古义:交互,都;今义:常用义“交友”、“交通”等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状语

① 园日涉以成趣 名作状,每日、每天

② 时矫首而遐观 名作状,有时

名词作动词

① 策扶老以流憩 名作动,拄着

② 乐琴书以消忧 名作动,弹琴,读书

③ 或棹孤舟 名作动,划船

④ 实迷途其未远 名作动,误入迷途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作名词

①生生所资 动作名,生活

②审容膝之易安 动作名,容膝的小屋

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 动作状,将要

(三)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① 倚南窗以寄傲 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② 携幼入室 形作名,幼儿,儿童

形容词作状语

心惮远役 形作状语,到远处。

(四)使动用法

① 审容膝之易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② 眄庭柯以怡颜 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

(五)意动用法

① 悦亲戚之情话 意动,以……为愉快

② 乐琴书以消忧 意动,以……为乐

③ 善万物之得时 形容词意动,以……为善

四、一词多义

Xíng

① 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副词,将,将要。)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六则》(动词,行走。)

③ 为吾子之将行也 《殽之战》(动词,离开,前往。)

④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动词,运行。)

⑤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动词,实行,执行。)

⑥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名词,行为,动作。)

⑦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品行。)

⑧《琵琶行》 (行,古诗一种体裁。)

háng

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杜甫《绝句》(量词,排,行。)

②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 《过秦论》(泛指军队。)

③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苏武传》(名词,辈分。)

① 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动词,开弓,拉弓。)

② 相如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牵,拉,引。)

③ 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动词,拿来,取来。)

④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召请,召引。)

⑤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赤壁之战》(动词,避开,退却。)

⑥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动词,引用,援引。)

⑦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滕王阁序》(名词,前言,序文。)

chéng

①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动词,顺着,顺随。)

②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动词,骑,坐,驾御。)

③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过秦论》(介词,凭借,趁着。)

④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动词,交互,连接)

⑤ 目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动词,冒着,顶着。)

shèng

①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 《触龙说赵太后》(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②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殽之战》(“四”的代称。)

① 执策而临之 《马说》(名词,竹制的马鞭。)

② 策扶老以流憩 《归去来兮辞》(动词,拄着。)

③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同“册”,记录。)

④ 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名词,策略。)

⑤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计策,计谋。)

① 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动词,明白,知道。)

②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察今》(动词,考察,观察。)

③ 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 《狱中杂记》(动词,审问,审判。)

6、委

① 曷不委心任去留 《归去来兮辞》(动词,随从,顺从。)

② 如土委地 《庖丁解牛》(动词,散落,堆积。)

③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过秦论》(动词,托付。)

④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陈太丘与友期》(动词,放弃,舍弃。)

怀

① 怀良辰以孤往 《归去来兮辞》(动词,留恋,爱惜。)

② 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动词,怀念,想念。)

③ 新妇谓府吏,感恩区区怀 《孔雀东南飞》(名词,心情。)

④ 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动词,心中藏着。)

⑤ 汝姊在吾怀 《项脊轩志》(动词,胸前。)

⑥ 怀其璧,从径道亡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揣着。)

① 觉今是而昨非 连词 表并列

② 门虽设而常关 连词 表转折

③ 时矫首而遐观 连词 表修饰

④ 鸟倦飞而知还 连词 表承接

⑤ 泉涓涓而始流 连词 表修饰

①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助词,取独

② 恨晨光之熹微 助词,取独

③ 悦亲戚之情话 助词,取独

④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取独

⑤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动词,到,往

⑥ 求之靡途 代词,它

⑦ 公田之利 助词,的

⑧ 会有四方之事 助词,的

⑨ 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取独

① 既自以心为形役 介词,使,让

② 舟遥遥以轻飏 连词,表修饰,“而”

③ 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词,把

④ 引壶觞以自酌 连词,表承接 来

⑤ 聊乘化以归尽 连词,表修饰

⑥ 园日涉以成趣 连词,表结果

⑦ 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

⑧ 问征夫以前路 介词,用

⑨ 乐琴书以消忧 连词,表目的

⑩ 耕植不足以自给 连词,用来,来

⑾ 诸侯以惠爱为德 介词,把

⑿ 家叔以余贫苦 介词,因为,由于

⒀ 策扶老以流憩 连词,相当于“而”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二)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 将有事于西畴

② 农人告余以春及

③ 问征夫以前路

宾语前置

① 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②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③ 乐夫天命复奚疑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④ 皆口腹自役 (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宾语前置)

(三)被动句

① 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② 遂见用于小邑 (见,被)

(四)省略句

① 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省介词“于”)

② 稚子候(于)门 (省介词“于”)

③(余)脱然有怀,(余)求之靡途 (省主语“余”)

④ 于是(余)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省主语“余”)

⑤(余)或命巾车,(余)或棹孤舟 (省主语“余”)

(五)固定句式

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又……又……)

例:载饥载渴 载歌载舞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第16篇

《滕王阁序》

一、通假宇

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句意:不过由于君子看到细微的预兆。)

②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句意: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句意: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二、古今异义

① 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今常用于穷困的意思。句意:处境艰难,而意志更坚。)

② 一介书生(一介:一个。“介”量词。今常用于“介绍”“介于”等意。句意:一个书生。)

③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句意: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④ 盛筵难再(再:第二次。今相当于“又”。旬意:难有第二次遇到。)

⑤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云尔: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今无此意。句意: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⑥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句意: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

⑦ 阮籍猖狂(猖狂,狂放,不拘礼节;今指狂妄而放肆。)

⑧ 千里逢迎(逢迎,迎接;今指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⑨ 童子何知(童子,谦辞,晚辈,后生;今指儿童。)

⑩ 彩彻区明(彩,日光;今指彩色。)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状语

①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② 上出重宵,下临无地 “上”“下” 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名词作动词

① 一言均赋 “赋”,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铺陈”。

② 目吴会于云间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③ 烟光凝而暮山紫 “紫”,呈现出紫色

④ 梓泽丘墟 “丘墟”,成为荒丘废墟

名词的意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衣襟”和“以……为束带”。

(二)形容词的活用

① 四美具,二难并 “美” “难”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指“美好的事物”,“难”指“难得的人”。

② 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指俊杰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使……放下

② 腾蛟起凤 腾,使……腾空;起,使……起飞

③ 川泽纡其骇瞩 骇,使……吃惊

④ 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受屈

⑤ 窜梁鸿于海曲 窜,使……逃匿

四、一词多义

尽:

① 宾主尽东南之美 副词,全、都。

② 潦水尽而寒潭清 形容词,完了、没有。

③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动词,死、死亡。

④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 副词,最。

胜:

① 胜友如云 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② 躬逢胜饯 形容词,盛大的。

③ 胜地不常 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④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动词,能承受、能胜任。

⑤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 动词,超过。

⑥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形容词,尽、完。

穷:

① 响穷彭蠢之滨 副词,尽。

② 穷睇眄于中天 副词,尽。

③ 穷且益坚 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④ 岂效穷途之哭 形容词,走到头的。

⑤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形容词,穷困。

舍:

① 舍簪笏于百龄 动词,舍弃。

②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客舍、住所。

③ 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 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④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 动词,释放、放弃。

临:

① 临别赠言 副词,将要。

② 临帝子之长洲 动词,面对。

③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劝学》) 俯视,从高处向低处看。

④ 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到、走近。

怀:

① 怀帝阍而不见 动词,想念。

② 有怀投笔 名词,心思。

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揣着。

序:

① 序属三秋 名词,时序。

② 滕王阁序 序言、序文。

③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与陈伯之书》) 名词,次序、秩序。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动词,安排次序。

五、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句

① 都督阎公之雅望 ② 宇文新州之懿范 ③ 孟学士之词宗

④ 王将军之武库 ⑤ 等终军之弱冠 ⑥ 慕宗悫之长风

宾语前置句

童子何知

状语后置句

①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② 空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③是所望于群公

④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⑤ 窜梁鸿于海曲 ⑥ 屈贾谊于长沙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第17篇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2、栉:木梳。

3、角:较量,竞比。

4、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5、竹肉:这里指箫管与歌喉。

6、皂隶:衙门中的差役。

7、识(zhì):记着。

二、通假字

1、倾城盍户(通"合",全)

2、不知尚识余言否耶?(通"志",记着)

三、一词多义

1、以:①独以近城故(因为)

②竞以新艳相角(用)

2、去:①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动词,距离)

②他日去官(动词,离开)

3、之:①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助词,凑音节,无实义)

②远而望之(代词,代这种情形)

③乌纱之横(助词,的)

四、词类活用

1、妆、服:莫不靓妆丽服(名作动,戴着……妆饰,穿着……衣服)

2、栉:栉比如鳞(名作状,像梳齿一样)

3、丘:檀板丘积(名作状,像山丘一样)

4、云:樽罍云泻(名作状,像云一样)

5、状:无得而状(名作动,形容,描述)

6、下:壮士听而下泪矣(名作动,流下)

7、觞:最可觞(shāng)客(名作动,劝人饮酒)

8、吏:吏吴两载(名作动,作官)

五、句式

1、置酒(于)交衢间(省略句)

2、已而明月浮(于)空(省略句)

3、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介词结构后置)

4、有不听曲(于)此石上者(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

5、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主谓倒装)

六、难句翻译

1、衣冠士女,下迨(dài)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

译:上至官绅淑媛,下至下层百姓,没有谁不佩戴着美丽的妆饰,穿着华美的衣服,游客们席地而坐,在去虎丘的大道上摆上酒筵。

2、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

译:不久明亮的月亮在空中升起,山石反射光如同白练,一切粗俗的歌声,都停下来,悄无声息。

3、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

译:我和江进之商量修复它的原因,想要在堂中供奉韦苏州、白乐天等人,但不久我的病发作了。

4、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译:山川的兴盛衰废,确实是时运啊!

5、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译:官吏的横暴、衙役的粗俗太严重了。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第18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字音

缪公(mù ) 避匿( nì ) 缪贤( miào ) 汤镬(huò) 虽驽(nú ) 肉袒( tǎn )

盆缶(fǒu ) 案图(àn ) 可予不(fǒu ) 渑池( miǎn) 诈佯(yáng ) 列观(guàn )

皆靡(mǐ )传舍(zhuàn) 甚倨( jù ) 不怿(yì )衣褐(yì hè ) 睨柱(nì)

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否,表疑问语气)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捧,用手捧)

⑶拜书送于庭庭=廷,朝廷 ⑷召有司案图案=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熟,仔细

解释下列词语

⑴拜为上卿 授予官职 ⑵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忧虑,担心

⑶布衣之交 平民(借代) ⑷请指示王 指出,给看

⑸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向人敬酒或献礼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 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扬言,到处说

⑻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旁系亲属

古今异义

1、窃计欲亡走燕 古:跑;今:行走 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古:尊重;今:严格

3、相如奉璧奏秦王 古:呈献;今:演奏或取得 4、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古:离开;今:前往

5、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给……看;今:上级给下级的命令

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扬言,动词;今:表明立场观点的文告

7、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古:妃嫔;今:美貌的女子8、位在廉颇之右 古:上;今:与左相对

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亲,指内亲,父母兄弟姐妹等;戚,外戚,母系或妻系的亲属。“亲戚”一般指内亲,有时也指外戚。今义:指跟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比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 舍相如广成传舍 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 穿 ④相如前进缶 走向前

2、名词作状语

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从小路 ②相如廷斥之 在朝廷上 ③怒发上冲冠 向上

3、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 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 使……破,撞破

③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 使……回去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宾语前置 何以知之 君何以知燕王. 3、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

4、状语后置:
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5、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6、省略句:
(1)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2)大王见臣(于)列观。

(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4)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一词多义

负 ①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倚仗,凭借)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顾 ① 相如顾召御史书曰 (回头) ②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环顾)③莫我肯顾(顾惜、顾念)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拜见)⑤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后于赵者(只不过)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 (牵,拉,引申为掉转)

幸 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②则幸得脱矣(侥幸) ③ 而君亦幸赦臣(幸而,幸好)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仅仅,只不过)

之 ① 伐齐,大破之(代齐国) ②秦昭王闻之(代这件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这)

④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

以 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着,凭借)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同“而”,用来)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用来” )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而 ① 夫秦强而赵弱 (表并列)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表假设,如果)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表承接) ④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表转折,但是)

苏武传给加点的字注音 稍迁至栘中厩监( );数( )通使相窥( )观;汉天子,我丈人行( )也;既至匈奴,置币遗( )单于;后随浞野侯没( )胡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归汉;置煴( )火,覆武其上; 拥众数万,马畜( )弥山;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

通假字 女为人臣子( “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法令亡常(“亡”通“无”)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同“襟”。“决”通“绝”) 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词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用法,使……归) 其一人夜亡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天雨雪(名词作动词,下) 宜皆降之 (使动用法,使……投降)

惠等哭,舆归营 (名词作动词,用车子送) 单于壮其节(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豪壮) 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用法,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使动用法,使……争斗)

空以身膏草野(名词作动词,滋润) 杖汉节牧羊 (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

古今异义 丈人 古:对男性长辈的尊称 今:岳父

明年 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不幸 古:去世 今: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 操持 古:拿着 今:料理、筹划 春秋 古:年龄 今:春季、秋季

成就 古:成全。今:事业上的成绩;完成 货物 古:财务,礼品 今:供出售的物品

左右 古:侍卫人员。今:左和右两方面;支配,操纵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第19篇

《荆轲刺秦王》

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进兵北略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函封之

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皆白衣冠以送之

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

使毕使于前

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欲与 ( 之 ) 俱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2、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3、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4、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定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一词多义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句式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荆轲有所待( 有……的)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第20篇

字音

娴(xián)于辞令属(zhǔ)草稿未定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帝喾(kù)靡(mǐ)不毕见举类迩(ěr)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皭(jiào)然

滓(zǐ)既绌(chù)商于(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温蠖(hu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méi)

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

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9、亡走赵,赵不内

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词类活用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谗谄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广崇

7、蝉蜕于浊秽

8、厚币委质事楚

9、其后楚日以削

10、时秦昭天与楚婚

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3、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4、颜色憔悴

5、形容枯槁

6、而能与世推移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三)状语后置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梳理脉络

用文中五个字概括出人物经历。

任(第1节)—疏(第2节)——绌(第4节)—迁(第10节)—沉(第11节)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知识点:重要语句翻译

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天是人类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描写的是普通事物,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第21篇

《鸿门宴知识点》

一、通假字

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①沛公欲王关中。②秦地可尽王也。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①亡去不义。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若屑皆且为所虏

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不然,籍何以至此

客何为者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今日之事何如?

何辞为?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于关中。

具告之以事。

良曰:“长于臣。”

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

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

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二)故

故听之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三)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未辞也(告辞,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四)幸

妇女无所幸(宠幸)

故幸来告良(幸而)

推荐访问:文言文 知识点 必修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1篇 必修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精选21篇) 语文必修文言文知识点总结